“苦寻10月找救命恩人”演绎完美结局
“如果不是他。我可能就被冻死了。”8月6日。山东潍坊昌乐市民滕祖亭讲起寻找救命恩人的故事时。依然情绪激动。10个月前的一个晚上。滕祖亭在外散步时。突然昏倒在一个鲜有人去的小树林里。幸运的是。他被好心人及时发现。并施以援手。获救后的滕祖亭四处寻找好心人。直到今年8月1日。终于在昌乐县人民医院找到了。(8月8日《齐鲁晚报》)
历时10个月。经过多方打听。终于找到昔日的救命恩人。表达自己的感谢。这种互动不仅是一种礼尚往来。是基本的礼仪。也让一段助人为乐的善行义举得到宣扬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寒冷冬夜。外出散步。突然晕倒。如果不是这位医生紧急时刻的仗义出手。后果不堪设想。这举手之劳被救人医生遗忘后。却被受救者牢记在心。继而开始了长达10个月的寻找。没有姓名。没有电话。人海茫茫。寻找救命恩人。谈何容易?但被救者并没有放弃。因为他心底潜藏着一种执念。一种对救命恩人的感激之情。一种对传统礼仪的坚守。正是基于这种执念。他才能10个月来马不停蹄。向附近单位的保安询问。又通过当时的另外两名参与救助的好心人打听。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。打听到救人者张医生的就职单位。只为向救命恩人说一句“谢谢”。也许在他看来。只有当面说出“谢谢”。才能了却自己的心愿。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礼仪。否则。就会感到亏欠了别人什么一样。耿耿于怀。仿佛事情并没有结束。在情感上难以逾越。是一块“心病”。
被人施救。理应表达感谢。这是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礼貌。但很多时候。如果救人者杳无音讯。没有任何信息和线索。根本无从寻找。很多人会选择放弃。不得不将这份恩情记在心间。这当然不会受到道德谴责。但是。如果能够想尽办法找到救人者。表达感谢之情。无疑是一次美好的互动。让善行义举更加完美。即便施救者并不奢望得到任何的感谢和感激。
施救者张医生就是这样。自己救人的时候。根本没有想那么多。不会计较被救者的感谢。甚至自己已经忘记了这件事。但是被救者的出现。那句感谢。那面锦旗。无疑是对他的赞扬和激励。也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德在礼仪上的完美。这是一种完美的结局。是一次礼仪互动的美好呈现。让我们看到了救人医生的职业素养。看到了一种挺身而出的仗义以及对生命的关爱和珍视。也看到了被救者的感恩之心。对传统礼仪的执着和遵从。这种互动让一件原本并不鲜见的好人好事变得更加高尚、高大和温暖。
文明社会需要这种从形式到情感上的互动。因为这种互动在很多时候。蕴含着丰富的正能量。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善行和义举。因此。面对恩情。不要吝啬自己的情感。道一声谢谢。是基本的文明礼仪。也是基本的道德素养。(刘剑飞)
相关文章推荐: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