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肯去观音院》丰子恺
不肯去观音院
丰子恺
普陀山。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。岛上寺院甚多。自古以来是佛教胜地。香火不绝。浙江人有一句老话:“行一善事。比南海普陀去烧香更好。”可知南海普陀去烧香是一大功德。因为古代没有汽船。只有帆船;而渡海到普陀岛。风浪甚大。旅途艰苦。所以功德很大。现在有了汽船。交通很方便了。但一般信佛的老太太依旧认为一大功德。
我赴宁波旅行写生。因见春光明媚。又觉身体健好。游兴浓厚。便不肯回上海。却转赴普陀去“借佛游春”了。我童年时到过普陀。屈指计算。已有五十年不曾重游了。事隔半个世纪。加之以解放后普陀寺庙都修理得崭新。所以重游竟同初游一样。印象非常新鲜。
我从宁波乘船到定海。行程三小时;从定海坐汽车到沈家门。五十分钟;再从沈家门乘轮船到普陀。只费半小时。其时正值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生日。香客非常热闹。买香烛要排队。各寺院客房客满。但我不住寺院。住在定海专署所办的招待所中。倒很清静。
我游了四个主要的寺院:前寺、后寺、佛顶山、紫竹林。前寺是普陀的领导寺院。殿宇最为高大。后寺略小而设备庄严。千年以上的古木甚多。佛顶山有一千多石级。山顶常没在云雾中。登楼可以俯瞰普陀全岛。遥望东洋大海。紫竹林位在海边。屋宇较小。内供观音。住居者尽是尼僧;近旁有潮音洞。每逢潮涨。涛声异常宏亮。寺后有竹林。竹竿皆紫色。我曾折了一根细枝。藏在衣袋里。带回去作纪念品。这四个寺院都有悠久的历史。都有名贵的古物。我曾经参观两只极大的饭锅。每锅可容八九担米。可供千人吃饭。故名曰“千人锅”。我用手杖量量。其直径约有两手杖。我又参观了一只七千斤重的钟。其声宏大悠久。全山可以听见。
这四个主要寺院中。紫竹林比较的最为低小;然而它的历史在全山最为悠久。是普陀最初的一个寺院。而且这开国元勋与日本人有关。有一个故事。是紫竹林的一个尼僧告诉我的。她还有一篇记载挂在客厅里呢。这故事是这样:千余年前。后梁时代。即公历九百年左右。日本有一位高僧。名叫慧锷的。乘帆船来华。到五台山请得了一位观世音菩萨像。将载回日本去供养。那帆船开到莲花洋地方。忽然开不动了。这慧锷法师就向观音菩萨祷告:“菩萨如果不肯到日本去。随便菩萨要到哪里。我和尚就跟到哪里。终身供养。”祷告毕。帆船果然开动了。随风飘泊。一直来到了普陀岛的潮音洞旁边。慧锷法师便捧菩萨像登陆。此时普陀全无寺院。只有居民。有一个姓张的居民。知道日本僧人从五台山请观音来此。就捐献几间房屋。给他供养观音像。又替这房屋取个名字。叫做“不肯去观音院”。慧锷法师就在这不肯去观音院内终老。这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第一所寺院。是紫竹林的前身。紫竹林这名字是后来改的。有一个人为不肯去观音院题一首诗:
借问观世音。因何不肯去?
为渡大中华。有缘来此地。
如此看来。普陀这千余年来的佛教名胜之地。是由日本人创始的。可见中日两国人民自古就互相交往。具有密切的关系。我此次出游。在宁波天童寺想起了五百年前在此寺作画的雪舟。在普陀又听到了创造寺院的慧锷。一次旅行。遇到了两件与日本有关的事情。这也可证明中日两国人民关系之多了。不仅古代而已。现在也是如此。我经过定海。参观鱼场时。听见渔民说起:近年来海面常有飓风暴发。将渔船吹到日本。日本的渔民就招待这些中国渔民。等到风息之后护送他们回到定海。有时日本的渔船也被飓风吹到中国来。中国的渔民也招待他们。护送他们回国。劳动人民本来是一家人。
不肯去观音院左旁。海边上有很长、很广、很平的沙滩。较小的一处叫做“百步沙”。较大的一处叫做“千步沙”。潮水不来时。我们就在沙上行走。脚踏到沙上。软绵绵的。比踏在芳草地上更加舒服。走了一阵。回头望望。看见自己的足迹连成一根长长的线。把平净如镜的沙面划破。似觉很可惜的。沙地上常有各种各样的贝壳。同游的人大家寻找拾集。我也拾了一个藏在衣袋里。带回去作纪念品。为了拾贝壳。把一片平沙踩得破破烂烂。很对它不起。然而第二天再来看看。依旧平净如镜。一点伤痕也没有了。我对这些沙滩颇感兴趣。不亚于四大寺院。
离开普陀山。我在路途中作了两首诗。记录在下面:一别名山五十春。重游佛顶喜新晴。
东风吹起千岩浪。好似长征奏凯声。
寺寺烧香拜跪勤。庄严宝岛气氤氲。
观音颔首弥陀笑。喜见群生乐太平。
回到家里。摸摸衣袋。发见一个贝壳和一根紫竹。联想起了普陀的不肯去观音院。便写这篇随笔。
相关文章推荐:写景美文800字高中作文
写景美文赏析句子
写景美文赏析句子
200字优秀写景作文
写景经典美文
400字优秀风景作文
写景的美文摘抄200字
写景美文400字
写景美文名家作品100字
写景美文名家作品600字
丰子恺
普陀山。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。岛上寺院甚多。自古以来是佛教胜地。香火不绝。浙江人有一句老话:“行一善事。比南海普陀去烧香更好。”可知南海普陀去烧香是一大功德。因为古代没有汽船。只有帆船;而渡海到普陀岛。风浪甚大。旅途艰苦。所以功德很大。现在有了汽船。交通很方便了。但一般信佛的老太太依旧认为一大功德。
我赴宁波旅行写生。因见春光明媚。又觉身体健好。游兴浓厚。便不肯回上海。却转赴普陀去“借佛游春”了。我童年时到过普陀。屈指计算。已有五十年不曾重游了。事隔半个世纪。加之以解放后普陀寺庙都修理得崭新。所以重游竟同初游一样。印象非常新鲜。
我从宁波乘船到定海。行程三小时;从定海坐汽车到沈家门。五十分钟;再从沈家门乘轮船到普陀。只费半小时。其时正值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生日。香客非常热闹。买香烛要排队。各寺院客房客满。但我不住寺院。住在定海专署所办的招待所中。倒很清静。
我游了四个主要的寺院:前寺、后寺、佛顶山、紫竹林。前寺是普陀的领导寺院。殿宇最为高大。后寺略小而设备庄严。千年以上的古木甚多。佛顶山有一千多石级。山顶常没在云雾中。登楼可以俯瞰普陀全岛。遥望东洋大海。紫竹林位在海边。屋宇较小。内供观音。住居者尽是尼僧;近旁有潮音洞。每逢潮涨。涛声异常宏亮。寺后有竹林。竹竿皆紫色。我曾折了一根细枝。藏在衣袋里。带回去作纪念品。这四个寺院都有悠久的历史。都有名贵的古物。我曾经参观两只极大的饭锅。每锅可容八九担米。可供千人吃饭。故名曰“千人锅”。我用手杖量量。其直径约有两手杖。我又参观了一只七千斤重的钟。其声宏大悠久。全山可以听见。
这四个主要寺院中。紫竹林比较的最为低小;然而它的历史在全山最为悠久。是普陀最初的一个寺院。而且这开国元勋与日本人有关。有一个故事。是紫竹林的一个尼僧告诉我的。她还有一篇记载挂在客厅里呢。这故事是这样:千余年前。后梁时代。即公历九百年左右。日本有一位高僧。名叫慧锷的。乘帆船来华。到五台山请得了一位观世音菩萨像。将载回日本去供养。那帆船开到莲花洋地方。忽然开不动了。这慧锷法师就向观音菩萨祷告:“菩萨如果不肯到日本去。随便菩萨要到哪里。我和尚就跟到哪里。终身供养。”祷告毕。帆船果然开动了。随风飘泊。一直来到了普陀岛的潮音洞旁边。慧锷法师便捧菩萨像登陆。此时普陀全无寺院。只有居民。有一个姓张的居民。知道日本僧人从五台山请观音来此。就捐献几间房屋。给他供养观音像。又替这房屋取个名字。叫做“不肯去观音院”。慧锷法师就在这不肯去观音院内终老。这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第一所寺院。是紫竹林的前身。紫竹林这名字是后来改的。有一个人为不肯去观音院题一首诗:
借问观世音。因何不肯去?
为渡大中华。有缘来此地。
如此看来。普陀这千余年来的佛教名胜之地。是由日本人创始的。可见中日两国人民自古就互相交往。具有密切的关系。我此次出游。在宁波天童寺想起了五百年前在此寺作画的雪舟。在普陀又听到了创造寺院的慧锷。一次旅行。遇到了两件与日本有关的事情。这也可证明中日两国人民关系之多了。不仅古代而已。现在也是如此。我经过定海。参观鱼场时。听见渔民说起:近年来海面常有飓风暴发。将渔船吹到日本。日本的渔民就招待这些中国渔民。等到风息之后护送他们回到定海。有时日本的渔船也被飓风吹到中国来。中国的渔民也招待他们。护送他们回国。劳动人民本来是一家人。
不肯去观音院左旁。海边上有很长、很广、很平的沙滩。较小的一处叫做“百步沙”。较大的一处叫做“千步沙”。潮水不来时。我们就在沙上行走。脚踏到沙上。软绵绵的。比踏在芳草地上更加舒服。走了一阵。回头望望。看见自己的足迹连成一根长长的线。把平净如镜的沙面划破。似觉很可惜的。沙地上常有各种各样的贝壳。同游的人大家寻找拾集。我也拾了一个藏在衣袋里。带回去作纪念品。为了拾贝壳。把一片平沙踩得破破烂烂。很对它不起。然而第二天再来看看。依旧平净如镜。一点伤痕也没有了。我对这些沙滩颇感兴趣。不亚于四大寺院。
离开普陀山。我在路途中作了两首诗。记录在下面:一别名山五十春。重游佛顶喜新晴。
东风吹起千岩浪。好似长征奏凯声。
寺寺烧香拜跪勤。庄严宝岛气氤氲。
观音颔首弥陀笑。喜见群生乐太平。
回到家里。摸摸衣袋。发见一个贝壳和一根紫竹。联想起了普陀的不肯去观音院。便写这篇随笔。
相关文章推荐: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上一篇 :
《落马》高洪波
下一篇 :
《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》翦伯赞